1957年7月下旬,徐永卿——时任福州某工厂副厂长——因公前往上海出差。这一天,他搭乘公交车前往上海水产学院。由于许久未到上海,他特意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东润金融,打算趁着车程欣赏这座繁华都市的景象。车子很快驶过了热闹的虹口区,三角地菜市场一片繁忙,上海的市民们提着竹篮,挤进市场购买新鲜的蔬菜。路边还可以看到几位摊主摆摊叫卖。
在这喧嚣的人群中,徐永卿不由自主地瞥了一眼。就在这一瞬间,他的视线被一张熟悉的面孔吸引了。面对这一张似曾相识的面孔,他的心中猛地掠过一阵不安,脑海中急速思索着,这个人究竟是哪儿见过?就在他还未做出明确判断时,公交车突然为了避让行人急刹车。这突如其来的刹车给了徐永卿更多的时间仔细观察那个人。
展开剩余81%他再一次仔细打量那人,越看越觉得这个面孔无比熟悉。他的心脏也开始加速跳动,突然间,脑海里一闪而过的记忆让他猛地拍了一下大腿,低声嘀咕:“这不就是当年我和他一起工作的日本工程师——河下清谷吗?”他恍若清晨突然醒来的梦中人,心头一紧。徐永卿立即联想到这个人是日本特务,罪行极其严重。再联想到对方可能执行某个任务,这不禁让他感到一种深深的危机感,万一河下清谷正在执行某项对国家有害的任务,这将给人民的安全带来不可估量的威胁。
他很清楚,不能掉以轻心。于是他迅速决定,必须尽快确认这个人是否就是河下清谷。尽管心头忐忑,但徐永卿的直觉告诉他,自己没有认错。为了确认这人的身份,他继续观察。当他看到那人穿着一件简单的白衬衫和灰色长裤,手提竹篮,篮子里装着茭白和豆角时,他意识到这人完全融入了上海的日常生活,看上去就像当地的普通居民,似乎没有什么异常。尽管河下清谷的脸庞已因岁月的流逝显得有些苍老,但那熟悉的眼神和气质,却无法掩盖他曾经深刻的记忆。
刚打算下车进行更进一步的确认时,公交车已经启动。徐永卿来不及等到下一个车站,他马上对司机大声喊道:“师傅,请停一下车,我有急事!”司机听见后,立即停下车并打开车门。徐永卿快速下车,感激地朝司机点了点头,随即急步走向三角地菜市场。然而,到了市场后,他四处寻找,却发现河下清谷已经消失在人海中,踪迹全无。
虽然没有找到河下清谷,徐永卿依旧没有放弃,继续在菜市场周围转悠了几圈,心中涌起的疑惑和不安让他不敢停下来。然而,时间不等人,他还得继续前往上海水产学院,不能错过预约好的时间。于是,他带着一丝失望,搭上了回程的公交车,心中满是疑问。
这件事深深困扰了徐永卿,他确信自己没认错人。毕竟,过去在济南铁路局工作的日子里,他和河下清谷的关系亲如兄弟。那时,河下清谷在他们抗日活动中多次提供了帮助,甚至参与过一项轰动一时的任务:当时,徐永卿接到了一个组织任务,要在济南火车站张贴反日标语。然而,由于济南铁路局早已被日本伪政权控制,根本无法进入车站。徐永卿感到非常头痛,最终,他找到了河下清谷求助。河下清谷二话不说,迅速完成了任务,这一行动不仅震慑了日伪当局,也极大地鼓舞了抗日民众。
这些往事令徐永卿对河下清谷的熟悉感更加深刻,甚至觉得自己就算闭上眼睛也能一眼认出他。尽管如此,他意识到,如果真是河下清谷再次潜伏,势必会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。可作为一名工厂副厂长,徐永卿也很清楚,凭借自己的一面之缘,单凭此信息去公安局举报,恐怕会被认为是小题大做。
于是,徐永卿决定,等到上海之行结束后,他将亲自前往南京,找老首长许世友将军商讨此事。许世友将军不仅是当年的战友,还曾是他在胶东军区的上级。与许世友的相识,令徐永卿深感依赖。他将这件事的经过详细地告诉了许世友,将军闻言沉默片刻后,表示这件事非同小可,必须引起重视。
许将军让徐永卿写了一份详细报告,并亲自给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转交。最终,柯庆施得知后迅速作出批示,交由公安局局长黄赤波负责处理。黄局长一听此事的重要性,立即把它定为“一类案件”,并让资深的政保侦查员吴一竹负责此事。
为了尽快找到河下清谷,公安局全力投入调查。调查员通过多方努力,逐渐揭开了河下清谷的潜伏踪迹。最终,通过一系列巧妙的侦查手段,公安机关终于确认了河下清谷的身份,并在1958年8月成功将他捉拿归案。经过审讯,河下清谷终于承认了自己的罪行,并交代了多年来的特务活动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盛智投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